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一博士論文的致謝部分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作者在《致謝》中回顧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運抗爭的故事,打動了大批網(wǎng)友。 黃博士在論文中提到了他的恩師邱浩和照顧他的師母,還有資助他讀書的胡叔叔,正是在這些人的幫助下,他得以步步前行,追逐夢想。但我想,這些人之所以愿意無私地幫助他,也正是因為他自己就擁有著向上奮發(fā)的力量。人們被這種力量所感染感動,盡可能地伸出援手。說到底,這份光,是他自己點亮的。 像初中語文課本中的《送東陽馬生序》,盡管都是在大段大段地回憶苦難。我們讀的時候,所感受到的卻并不是痛苦,而是面對苦難依然能夠奮發(fā)向上的信念,和沒有被苦難所壓倒的從容。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這個網(wǎng)絡發(fā)達的快節(jié)奏社會,好像開始很少人能夠靜下心來,慢慢翻看品位一本書。在當下這個焦慮遍地,人人躺平,習慣自嘲摸魚的時代,我們需要一點激勵。 世界讀書日來臨,愿以下三本書可以給追逐理想或身處困頓中的人一些激勵。如黃博士般不墜其志,不改其心。歸來仍是少年! 01魯迅《有間文庫:熱風》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 引自《熱風·隨感錄四十一》 這本雜文集,1925年11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生前共印十版次。是當時大受歡迎的暢銷書,是當時發(fā)表在《新青年》上的27篇隨感錄。魯迅在題記中說:我卻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曰《熱風》。在當時,改造前人是困難的。世人接受不了“標新立異”,社會便無改革、無發(fā)明、無創(chuàng)造,所以先生寄希望于中國青年。而今讀來,仍為之震撼。
長按識別二維碼免費閱讀 02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不讀書講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竄頭亂撞,終難成功。這個道理,孫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學說特別重‘知’。”? —— 引自《談讀書·第一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在歐洲旅游期間所寫,從海外寄到某一家雜志社刊登的。這十二封信是朱光潛先生特意寫給那個時期有著中學程度知識的青年,而且涉獵范圍很廣,包含了當代青年生活、學習、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很多問題。在亦師亦友的言語之中,看到了他對中國青年的熱切關懷。讀完書才發(fā)現(xiàn),也許這十二封信,或許不分年齡,有些道理是一生的收益。
長按識別二維碼免費閱讀
03史鐵生《我與地壇》
“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要是沒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 —— 引自《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 《我與地壇》初稿寫于1989年5月5日,修改于1990年1月7日。史鐵生在其中記錄了他如何與地壇相遇,以及在地壇中的所思所想。我們總愛說,史鐵生是一個身殘志堅的人。可是,哪有一個人在面臨身體殘缺時,能馬上微笑著面對生活呢?從身殘到志堅的過程一定充斥著絕望,無助和無窮無盡的自我否定。生與死,時間與空間,有限與無限,命運與意義,總之是一篇經(jīng)得起反復細讀的作品。
長按識別二維碼免費閱讀
- 瀏覽 38002 次